此开国少将在1964年担任38军长, 38年后, 其子也担任了38军军长

杏耀

你的位置:杏耀 > 新闻资讯 > 此开国少将在1964年担任38军长, 38年后, 其子也担任了38军军长
此开国少将在1964年担任38军长, 38年后, 其子也担任了38军军长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1:07    点击次数:203

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,梁兴初率领38军奋勇向前,犹如一把锋利的斧头劈开了敌人的防线,一举攻占了德川。

彭老总大喜,当即授予这支部队“万岁军”的称号。由于是英雄部队,所以其番号在经过多次裁军后依旧得以保留,共使用了将近70年。

而担任军长的人都是军中的佼佼者,例如李天佑、梁兴初将军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有一对父子兵,在间隔38年的时间里,也先后担任了这支英雄队伍的军长……

艰苦的从军路

这对父子兵中的父亲就是我国开国少将李光军。

他出生在江苏睢宁的一个贫苦家庭中。为了补贴家用,他从小就开始跟着父母割草放牛、拾粪挑担,受尽了压迫与剥削。

虽然生活穷困,但他心中始终渴望着读书,接受教育。终于,在11岁那年,家中还清债务,有能力将他送到了小学读书。

这一年,革命的火苗蔓延到了乡村大地,李光军在进步老师的教导下也开始接触先进思想,追随革命的脚步。

但好景不长,他所敬仰的县委书记王树簧,因为组织起义失败,牺牲在了敌人的枪口下。

包括李光军在内的大批进步青年义愤填膺,对腐朽政府的厌恨日益加深。

之后,他便带着几个同学偷偷跑到王树簧的坟前哀悼,并下定决心,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。

此后,他成功考入县里的农业中学,并开始在学校的进步教师郝中仕、吴季纳的引导下,从事秘密活动。

面对日军侵华,国民政府却沉浸内战,始终无所作为,他便带着同学们一起到街上游行示威,宣传抗日。

1937年,全国抗战开始后,他便也奔赴了抗日一线。

在我党的领导下,他先是参加了青年训练班,随后又担任了县委军事部长,开始不断发展党支部,扩大敌后作战区。

不久,日军集中重兵,对县城进行了大规模进攻。

毫无作战经验的李光军便担负起了指挥员的职责,以睢宁独立营二连连长的身份与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。

在敌军行动时,他先是在对方的必经之路上设伏,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,成功缴获一挺西式机关枪;

等敌军大部队进城后,他便又连夜奔袭,直接攻占了日军的大后方——羊山据点,成功歼灭敌军几十人。

日军见老窝被端,连忙终止计划,立马返回收拾烂摊子。

在之后的几年里,李光年便一直与日军斗智斗勇,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辟出了一块根据地。

将才之风

由于表现出色,他也受到了上级的赏识。

1941年,皖南事变后,他被任命为新四军三师的一名营长,开始率部转战于宿迁、睢宁等地,专门挑敌人的主力攻击。

因为战绩赫赫,一营也被称为“钢一营”。这支队伍在群众中备受欢迎,日军却对它恨之入骨。

很快,日军为了报复,便调集了大量兵力,对我军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进攻。

面对敌人强劲的攻势,我军也立即做出反应。

李光军奉命率部攻打三周家、官庄据点。然而,敌人这次有备而来,防御十分稳固,火力也异常迅猛。

我军进攻十几次,到最后手榴弹都扔光了,依旧没能与敌人接触。

眼见队伍里的弹药所剩无几,李光军及时改变策略,从“硬夺”改为“智取”。

之后,他用湿棉被蒙在方桌上,由两人顶着桌子一步步向敌人碉堡靠近。

等到达指定地点后,他们再扔出用竹筒装满炸药的“手榴弹”,几下便将敌人的碉堡炸得一干二净。

战士们熟能生巧,用这种方式消灭了敌人一个又一个火力点,成功攻占了据点。

就这样,在他英明的指挥下,我军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便解放了附近六个乡80多个村庄,并消灭了盘踞此地多年的日伪据点。

抗战胜利后,他被任命为华野第二纵队六师十七团团长,先后参加了莱芜、孟良崮以及淮海战役,为革命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,他便又被任命为六十三师师长,率部奔赴了抗美援朝前线。

在此后的几年中,他率领部队与强大的美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作战,成功取得了中线防御作战以及夏季金城川战役。

不久,他便凭借着突出的战功被提拔为五十四军副军长。

1956年,他奉命回国。上级了解了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后,当即决定要好好栽培他。

不久,他便被调入苏联军事学院深造。经过几年埋头苦学后,他的军事素养与指挥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。

1964年,他被正式任命为“万岁军”三十八军军长。

光荣的职责

此时的他只有45岁,这在当时的军队体系中算得上是少有的破格提拔。

李光军也感到万分荣幸。要知道这支英雄部队除了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不朽的功绩外,它的前身还能追溯到平江起义。

像李天佑、梁兴初等多位名将经手过此军。在淬火的磨练下,这支军队才有了如今坚不可摧的模样。

中央能将这支王牌军交到李光军将军的手中,足见对他的信任和看重。

而李将军也没有让众人失望,当时这支队伍正驻扎在吉林通化,正处于中朝边境。

这里虽然森林密布,陡峭遍地,气候十分恶劣,但却也是我军拱卫东北大地的前沿,也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防线。

由此一来,38军不仅担负着重要的军事战略任务,还需要面临生存条件艰苦,交通不便,后勤不足等一系列困难。

但李将军并未被眼前的磨难吓倒,他上任之后便开始狠抓部队训练与建设,锻炼战士们的意志力和战斗力,引领着这支部队向现代化和正规化发展。

在他的努力下,这支队伍即使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依旧保持着纪律严明,作风优良的风貌精神。

到了1967年,38军又接到了移防河北保定的命令。

李光军收到消息后,二话不说便率部离开了建设和发展多年的驻地,从北到南,辗转几千公里,千辛万苦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驻地。

抵达保定后,他们便作为重要的国防力量,肩负起了保卫北京的神圣使命。

在此期间,李光军也一直致力于加强部队的装备力量,促进队伍向机动化发展。

然而,到了1968年,这支队伍刚迎来全新的面貌,李光军却奉命离开了老部队,前往北京军区任职。

后来他又被调为武汉军区副司令。虽然他离开了这支英雄部队,但他所留下的艰苦卓绝的作风,却一直影响着这支队伍不断向前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他的儿子李少军在他的影响下,也成为了一名能吃苦能打仗的优秀军人。

并且,在38年后,李少军也凭借着出色的表现,担任起了38军军长,并开始促进队伍向信息化转型。

后来,在奥运会期间,这支队伍还始终坚守在一线,默默保护着人民与首都。



Powered by 杏耀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